每逢主日禮拜, 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段信仰告白. 每一次重唸一次, 感覺都像是第一次讀.
時有感動, 時有一種說不出的體驗.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每每讀到這篇經文,知道有位至高者,全然公義,滿有慈愛。 祂認識我,看顧我。瞭解我的一切,我的堅強與軟弱,光明與黑暗。心便安定下來,因為祂都知道! 我不用在意不認識我的人對我的評價,不用聽進別有居心的人想影響我做決定的話語;不用被困在人的有限,而能感受上帝的無限。 因為如此, 我便嘗到自由的新味,更能體會神所在我生命中所做的新事。滿懷感恩,為著得到的難測恩典稱謝不已。
使徒信經由來
以下資料引用自:
http://siokbun.pixnet.net/blog/post/6743691-%E8%AA%8D%E8%AD%98%E4%BD%BF%E5%BE%92%E4%BF%A1%E7%B6%93
何謂信經
一個基督教團體的共同信仰告白,給予條文化後稱之為「信經」。「信經」此字最初源自拉丁文「我信」的意思,所以信經就是以最簡單的話來描述基本的信仰內容,以便做為教會信徒共同的標準,是正式、有權威的信仰要點。所以若有人問我們:「你們信的神是什麼樣的神?」我們就可以依照信經的內容跟他人分享,也不用怕講錯或不知如何講。基督徒所使用的「信經」,對外要表達見證主耶穌基督,對內是要分別同信基督徒的標記,以分別異端的思想。就好比我們要防止拿到假鈔,就要先知道真鈔的特徵:如一張1000元的真鈔如何分辨?(原有十四種防偽設計)
(1)水印:100左方出現「梅花」及100水印;500「竹子」及500水印;1000「菊花」及1000水印。
(2)變色油墨:1000元左下角「1000」字樣由金色變成綠色。
(3)變色窗式安全線(即鈔券中間偏左表面不連續直線):安全線經過輕轉會由紫色變綠色,且在線上出現數字樣。
(4)隱藏字:利用十五度角右下方國字下方,出現正面無法看見的阿拉伯數字。(塗痱子粉)
同樣的道理,我們所恭讀的信經像是真鈔一樣,先認識信經的內容,才能辨識什麼才是異端(假鈔)。
參、認識使徒信經
一、起源:
全篇共十二條。「使徒信經」名稱雖叫「使徒信經」,卻不是使徒所作。傳統上有一傳說,當基督徒遇到大逼迫,使徒要分散,他們便各自寫一句與信仰有關的句子,合起來共十二句,便成了教會的信經。但幾乎所有近代學者都認為,這個傳說不可靠。不過使徒信經的內容確與使徒的教訓吻合,教會也就樂意採用此種說法,所以就叫使徒信經。使徒信經最早版本是第八世紀流傳下來的,但可追溯到第三、四世紀羅馬教會舉行洗禮時,所使用的信仰告白,是西方教會傳統中重要的信仰告白。
二、特色:
1、是所有信經中最簡短的:也是現在教會最普遍使用的。
2、以「我信」為開始
用「我信上帝」、「我信耶穌基督」、「我信聖靈」來表明對三位一體上帝的信仰,其中最長的一段是論述耶穌基督的部分,焦點放在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告白,整條都是圍繞著祂的受孕、降生、受苦、受死、復活、升天,以及再來而發展。這些事件正是早期教會宣講的中心。
三、護教思想
其實信經形成的原因之一,都是因為護教。使徒信經亦反映出早期教會的護教思想,因此使徒信經的內容間接地反對不同的異端。所以,使徒信經在教會傳統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又被稱為「信經中的信經」。
(一)強調上帝為父及至尊地位(全能的父),是為反對馬吉安(Marcion)主義;
馬吉安主義(主後140年):他認為《希伯來聖經》內所記載的上帝與基督的父有所不同,且《希伯來聖經》內本身充斥著矛盾。他的思想是指《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是「創造的上帝」,是充滿邪惡且暴力的上帝;基督的父則是溫柔善良的上帝。他摒棄了《希伯來聖經》,且只集合了數卷使徒保羅及路加的著作成為正典。
(二)強調基督的人性及歷史性,是反對幻影說及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知識」,盛行於西元二、三世紀,其實諾斯底的論點到今日還留下其影響力。他們認為的論點:
1、二元論。靈善物惡是主要的特徵。真正最高的神為純靈的,居住在淨光之中,與黑暗的世界完全隔開,是美善的。物質是邪惡的, 所以最高神不可能創造邪惡的物質世界。
2、幻影說。由於物質是邪惡的,宇宙性的救贖主基督不可能擁有身體,肉體物質層面的,耶穌既是神,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所以人所看見的耶穌只是他的幻影而已。他們有的系統的主張基督只是暫時借用的人的身體。它否定“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他們把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看成是幻影,就是看成是沒有真正的身體。
所以使徒信經的第二段才會強調主耶穌基督不是“幻影”,祂是道成肉身來的,祂是真神又是真人,既有神性又有人性,只是祂沒有罪。
(三)強調罪得赦免和聖而公之教會,可能是反映教會面臨分裂的努力,如孟他努派、諾窪天派、多納徒派給教會的威脅。
1、孟他努派:早期的靈恩更新運動
孟他努派的產生,是因為當時的教會在面對種種的逼迫與異端的情況下,促成了這種可稱作是「極端」的派別。「孟他努派」完全開始發生於教會內部,是由平信徒所帶領出來的一種活動,它並不像其他的異端一樣,因為它沒有建構起完整組織架構來對抗當時的教會。
(1) 強調說方言:
他們會以信徒有無方言的恩賜來斷定聖靈是否有作工在此信徒身上,有方言恩賜表示聖靈喜悅此人,沒有方言恩賜就表示信徒沒有堅定的跟隨主。這種極端的方式,造成信徒們用盡方法想要去學習某一種方言,來證明自己經歷聖靈的工作。
(2) 強調異能:
因為過份於強調方言的恩賜,漸漸的就演變成是一種強調要有追求各種外顯「異能」作為的想法,因為人們都是需要眼見為憑,這樣一來,更造成信徒們非常努力去學習、禱告、甚至模仿一些特殊的作為,是可以讓人看見並為之驚嘆的作為,例如:醫治、看見異象、說預言等等。
(3) 強調聖潔的生活:
聖潔的生活,確實是神要每一個信徒都要有的生活方式。但因為孟他努派的人過份的強調聖潔,要求信徒們要過一種完全嚴謹的禁慾生活,面對任何與情慾有關的事情時,要求他們必須展現出絕對拒絕世界的態度,這樣的要求讓一些在靈命上比較軟弱的信徒因為無法達到要求而感到為難。
2、多納徒派、諾窪天派(第四世紀初)
多納徒派、諾窪天派這二者也是當時教會內的極端教派,他們都關心教會內嚴格紀律的維持,對軟弱的信徒則嚴厲的加以排斥與定罪,甚至他們認為曾經犯錯的神職人員為信徒所施行的聖禮無效,他們認為聖禮的有效性不單是在於授予權柄的教會,也在於施禮的神職人員本身是否聖潔。他們以為自己是唯一聖潔的教會,所以凡是加入多納徒教會的信徒,都需要重新受洗,此舉引起當時正統教會的爭議。
所以我們看,教會當時在制定信經時,不但經歷外來異端雅說的威脅,對內也要面對教會因為立場不同的分裂危機。所以我們現在能享受現成的信仰傳承,真的是要感謝這些信仰前輩,幫助我們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紛爭。
四、其他用途
早期教會使用使徒信經的場合,除了禮拜外,也用於︰
1.信徒受洗加入教會的認信(現代教會也是如此);
2.逼迫時的認信;
3.趕鬼;
4.教導信仰的綱要
5.信徒的靈修、默想;
6.與主禱文一樣,常用於晨禱及晚禱。
留言列表